也谈It is…that…谚语的翻译
人们对含“It is ... that...”结构的英语谚语的翻译讨论了很多,有的说用“正反译法”,有的说“that后面的部分译成否定句 ”。然而,笔者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,都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。我们知道,许多英语谚语是从莎士比亚时代流传下来的,有些就直接来自莎士比亚本人的戏剧,他那个时代以及以前时代的英语和现代英语的用法有很大不同,这就是问题的根源。所以我们不能按照现代英语的语法规范去理解那个时代的谚语。
请看下面这条谚语: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son.
这条谚语直接来自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 (《威尼斯商人》)。莎士比亚著作中的这句话,如果按现行语法来理解的话,就是“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自己的儿子”,有的汉译本也是这样译的,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。而是“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他自己的儿子”或“其父未必知其子”的意思。这句话是《威尼斯商人》一剧中的仆人Launcelot 对他多年不见的父亲Old Gobbo 说的。Old Gobbo 说自己的眼睛快瞎了,不认识眼前的Launcelot了,接着就引出Launcelot 这句话,这样说是合情合理的,与上下文的意思也是符合的。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“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自己的儿子”,不但说法本身难于理解,而且摆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也不十分融洽,况且儿子当着父亲的面说父亲不聪明也显得唐突。
英语中含“It is ... that...”结构的英语谚语为数不少,在翻译成汉语时切不可按现代英语的结构和语法去分析、理解、翻译;或笼统地提使用“正反译法”,首先,分析这类谚语的结构特点,这类谚语有三个共同特点:1) 被强调的部分不是特指的某人某物,而是一般的泛指,因此前面常有不定冠词,而不能有表示特指的定冠词。2) 被强调的中心词至少有一个形容词作修饰语。3) 从结构上看,主句It is…不同与一般的强调句,它没有其它时态,也没有否定形式,道理很简单,因为表达的是一个普遍真理。4) 这类谚语哲理性较强。
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,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并不是把所有的这类英语都译成否定意义。
1、that 分句的形式为否定时,无论否定体现在谓语动词上,还是宾语上,一般可直接译成肯定意义的句子,或用“否定+否定”的结构来翻译。例如:
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.
智者千虑必有一失。 (不可译为:一个好的工人是决不犯错误的。)
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.
凡马皆有失蹄时;凡人皆有错误;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
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.
路必有弯;凡事必有变化。(不可译为:那是个永不转弯的长巷子。)
It is a good man that never stumbles and a good wife that never grumbles.
世间没有不犯错误的丈夫,也没有从不唠叨的妻子。
It is a good tree that has neither knar nor gaw.
世间没有不带疤节的树。
It is small flock that has not a black sheep.
再小的羊群也有杂色羊。(树多出杂木,人多出怪物。)
2、that 分句的形式为肯定形式时,则译成否定,或将主句译成否定。
It is a good divine that follows his own instructions.
能说者未必能行。
It is a good dog that can catch anything.
什么东西都抓的狗是不存在的。
It is a good goose that is always dropping.
世间没有连续下蛋的鹅。(意思是:不要过多地向朋友讨要东西。)
It is a bold mouse that nestles in the cat’s ear.
再勇敢的老鼠也不会在猫耳朵里安家。(做不必要的冒险,算不得真勇敢。)
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.
再坏的鸟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。(家丑不外扬)
It is a good doctor that follows own advice.
名医不自医。
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.
智者不上两回当。
评论